有“风向标”之称的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,已经连续105期稳定在每吨570元左右。煤价持续高位运行,个别煤种甚至一度直追“黄金十年”价位。山西原煤产量非但没有大幅增加,反而连续两年甩掉“煤老大”帽子,主动退居全国第二。
看似“反常”的背后,是山西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:不当“煤老大”,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,“减、优、绿”成为晋煤转型关键词。
减: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
“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,煤价不会只涨不跌,也不可能一直维持高位。”山西潞安集团运销总公司副总经理马晓红说,一两年内,随着在建煤矿产能释放,新建铁路通车,市场可能很快发生变化,去产能仍是当务之急。
对于3年前的市场寒冬,马晓红记忆犹新。当时煤炭产能严重过剩,全行业亏损,山西挖一吨煤反而亏损50元,这个曾经孕育出“中国煤矿一枝花”的煤矿集团,被迫发出“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我”的追问。
坚定不移去产能,是煤炭行业脱困转型的关键。“减”字当头,就是要彻底告别“发展靠投资、增长靠增量、盈利靠涨价”的粗放发展模式,直面能源革命挑战。
2016年至2017年,山西累计关闭52座煤矿、退出过剩产能4590万吨,煤炭去产能规模全国第一。
今年,山西继续关闭36座煤矿,退出过剩产能2330万吨,截至9月底,已有20座煤矿完成井筒封闭。前三季度,山西规模以上原煤产量同比小幅增长1.2%,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.6%。
环保倒逼机制逐步显效。今年以来,全省50座涉及泉域重点保护范围的煤矿,6座被列入去产能关闭矿井,2座被注销采矿许可证,42座办理了采矿许可证变更手续。
同时,山西探索市场化、法治化手段,稳步推进产能减量置换,稳妥推进煤矿减量重组。截至目前,国家已批复山西32座新建煤矿产能置换方案,将倒逼退出落后产能1.13亿吨;各地市和煤炭企业已上报煤矿减量重组方案,力争在2020年底前,实现年产6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,单一煤炭企业生产建设规模达到300万吨/年以上。
优:大力发展先进产能
在井下400多米深的采煤工作面上,50多个摄影头、1500多个传感器通过网络互联集成管理,所有设备实现自动精准控制,操作人员只要调控几个按钮,远端的采煤机就能自动割煤、推溜、移架,煤炭顺着传输皮带源源不断地运往地面。